Monday, June 15, 2009

河蟹的香港


生活的悲劇總是提醒我們重新審視社會的警號。
女高官被菲籍家務助理殘殺;正生書院的遷校訴求演變成社會間的衝突和分化;
香港的和諧被河蟹取代了嗎?
女高官枉死,道出了不少外籍家務助理離鄉別井的辛酸、所受的歧視和生活壓力。
生活壓力人人皆有,當然不是加害別 人的藉口。但悲劇帶給我們的反省,會否是我們一直潛藏於下意識的階級觀念和﹝更具摧毀力的﹞種族歧視呢?
社會上當然有不少願意以誠懇和尊重對待家務助理的僱主。我的細姨一家便是好例子,他們和家務助理相處得非常融洽,常常互相交流烹調心得不在話下,連我們一群親戚到訪時﹝即大量增加她的工作量時﹞,她還是很樂意的招呼我們,還會自發以她的撚手小菜招待我們。當然,處理家頭細務是她的「份內事」,但我相信,若非一個融洽愉快的工作環境,更敬業樂業的人,也很難由衷的把工作做到101分。
環顧四周,在屋苑、菜市場、學校門口,你不難發現那些「阿Mom」以命令式的語氣,當眾吩咐「工人」做這做那。更駭人的是那些「小主人」,年紀小小已盡得父母真傳,「幫我背書包!」「幫我繫鞋繩!」,說話時趾氣高揚,字字鏗鏘,甚有大將之風。大家同為地球人,我們平時說﹝也許李安會認同﹞「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樽鹽」,又憑甚麼把人家的那樽鹽灑在地上再加以踐踏?而且還要身教下一代如何踐踏他人以抬高自己?
即便不談外籍僱員,本地居民之間的分化又如何理解?
梅窩居民和你和我和正生書院的師生一樣,都擁有言論自由,都有權利向政府表達訴求,但奈何意見的表達竟變成聲嘶力竭的漫罵和中傷。我當然不屑部分媒體過份渲染情緒激動的居民、刻意建構出並放大「非埋性的居民」和「受壓的學生們」的對立形象﹝為了讓事件增添幾分「戲味」?﹞。但連日來的報導所見,香港這個「國際大都會」的確存有不少正在被標籤及邊緣化的人。對於曾經走歪的人,社會好像容不下也不容他們融入一樣。我們真的有權這樣做嗎?
令人難過的是,正生書院在高漲的情緒下一下子成了眾矢之的。那那個作出殺校決定、負責遷校諮詢的政府呢?她從殺校到現時,有做好社區層面的溝通,讓居民理解種種決定的原因並回應他們對於本地中學的訴求嗎?為甚麼某些團體好像很容易便能召集反對力量?是不是大家對於政府的某些決定早已心存怨恨?而正生獲支持遷校只是導火線而已?
互相歧視的社群、分裂的社會加上不進取的政府助長河蟹橫行。誰願意多點包容、尊重,實踐和諧?

No comments: